1986年秋日,北京西山。
阳光暖洋洋地洒在一位耄耋老人的身上,他满头银发,坐在藤椅里,目光深邃,仿佛能望穿十年的光阴。
他就是叶剑英元帅。
「你们可能不知道。」
叶帅的声音有些沙哑,却字字千钧。
「当年粉碎『四人帮』这件事,华国锋同志的表现,真是让我刮目相看。」
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。
「很多人不了解,甚至误解了,以为是我们在前面,他只是跟着。错了。」
叶帅顿了顿,一字一句地说道:「华国锋,才是粉碎『四人帮』的首倡者。」
01
时间拉回到十年前,那个让整个中国都感到窒息的1976。
1月,周总理逝世。
7月,朱德委员长逝世。
9月9日,伟人与世长辞。
天崩地裂。
巨星的陨落,让中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。
江青、王洪文、张春桥、姚文元组成的「四人帮」,野心彻底暴露,他们打着伟人的旗号,正一步步地向最高权力中心逼近。
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种压抑、沉闷又危机四伏的空气里。
此时,被伟人亲笔写下「你办事,我放心」,并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、国务院总理的,是华国锋。
但在当时,许多人,包括79岁高龄的叶剑英元帅在内,都对这位突然被推到历史前台的领导人感到陌生。
他来自山西,长期在湖南工作,给人的印象是忠厚、稳重,言语不多。
在北京的政治漩涡中心,他与「四人帮」没有瓜葛,与元老们也无深交,仿佛是一个超然的“中立”人物。
这样一个“老实人”,能在狂风巨浪中执掌舵轮吗?
几乎所有人心里,都画着一个巨大的问号。
02
机会,有时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。
一位名叫熊向晖的人,成为了打开局面的关键。
作为周总理的得力助手,熊向晖也是叶帅的老朋友,他以敏锐的政治嗅觉著称。
1976年4月,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访华。
按惯例,应该由总理接见。但周总理已逝,谁来接见,成了一个微妙的政治信号。
负责接待的熊向晖,需要向新任代总理华国锋请示。
在汇报中,熊向晖特意提到,杨振宁在上海时,有人向他大谈「批邓」,还硬塞给他「批邓」的大字报选,杨振宁很反感,拒绝了。
华国锋听后,立刻表态:「何必送那些东西呢,不能强加于人嘛!」
这句话,在当时人人高喊政治口号的环境里,如同一股清流。
后来,华国锋亲自会见了杨振宁,近两个小时的谈话,竟没有谈一个字的「批邓」。
这让全程陪同的熊向晖内心掀起了巨浪。
他不按当时的主调表态,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。
熊向晖回到家,激动地对女儿说:「我判断,华国锋不是他们一伙的!」
在那个黑白难辨的年代,这个判断,价值千金。
03
熊向晖的判断,很快就传到了叶帅的耳朵里。
6月初,叶帅的侄子叶选基找到熊向晖,希望他能去和叶帅谈谈,让华、叶两位最高领导人能见上一面。
熊向晖带着精心准备的两份材料,来到了西山叶帅的住所。
第一份材料,是华国锋听取科学院汇报时的讲话记录。
他支持科学院整顿,不满对基础理论的批判,甚至质疑极左派鼓吹的上海经验。
叶帅看着材料,眼神越来越亮。
第二份材料,是华国锋处理公安部一件棘手命案的经过,有原则,有分寸,十分得当。
熊向晖还补充了一个细节。
华国锋在处理完案子后,就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坐下,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纸,亲自写条子,安排被边缘化的老同志罗青长住院。
「你看他这个作风也很好啊。」熊向晖说。
叶剑英听完,久久不语,最后缓缓点头,说出了六个字:「这个人,是含而不露。」
这六个字,意味深长。
它意味着,在叶帅心中,华国锋不再是一个模糊的“老实人”,而是一个深藏不露、值得信赖的潜在盟友。
04
1976年7月底,一场历史性的会面终于到来。
考虑到华国锋目标太大,叶帅主动提出登门拜访。
让叶帅没想到的是,当他的车缓缓停在华国锋家门口时,华国锋早已等候在那里。
车门一开,华国锋立刻上前,亲手将叶帅搀扶下车,一路扶进客厅。
刚一坐下,华国锋便满怀敬意地称呼叶剑英为「九亿人民的元帅」。
这一声称呼,让身经百战的叶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
交谈中,叶帅试探性地问起治国方针。
华国锋坦言,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。
叶帅又问到人事安排。
华国锋的回答更是斩钉截铁:「除非伟人有指示,否则,一概不动。」
这两个回答,稳重、得体,又切中要害。
叶帅心中最后一块石头,落了地。
他后来对熊向晖说:「你说得对,看得准。」
两位最高领导人,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夏日,终于完成了信任的交接。
05
9月9日,伟人逝世。
中国的天,塌了。
悲痛的背后,「四人帮」的篡权活动也达到了顶峰。
第二天,王洪文就绕开中央,指示手下设立「中央办公厅值班室」,企图切断华国锋与各省的联系,自己发号施令。
华国锋得知后,雷霆震怒。
他立刻与叶帅商议,以中央政治局的名义,果断关闭了这个非法的「值班室」。
这次短暂而凶险的交锋,让华国锋彻底看清了局势的严峻。
他知道,不能再等了。
几天后,他以检查身体为名,秘密来到李先念的临时住处。
没有寒暄,没有铺垫,华国锋开门见山,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:
「现在『四人帮』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了。如果不抓紧,就要亡党、亡国、亡头!」
06
李先念的心脏猛地一跳。
他立刻领会了华国锋的决心和委托。
几天后,李先念以去香山植物园散步为名,车辆却悄然转向,一路开往西山叶帅的住处。
见到叶帅,李先念没有直接点明来意,而是像闲聊般问道:「是哪阵风把您吹来了?」
叶帅目光一闪,心领神会地反问:「是东风。」
「哪股东风啊?」
李先念凑近了,低声说出三个字:「华总理。」
这暗号般的对话,瞬间让两位老革命家心意相通。
叶帅的态度无比明确:「我支持华国锋的意见。『四人帮』确实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。」
李先念立刻将叶帅的态度回报给华国锋。
有了叶帅的支持,就等于有了整个军队的支持。华国锋知道,解决问题的最关键一环,已经稳固。
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秘密行动,正式拉开了序幕。
07
接下来的日子,每一天都充满着惊心动魄的密谋。
华国锋、叶剑英、李先念等人多次秘密会面,商讨具体方案。
他们分析,如果召开中央委员会投票,风险太大,「四人帮」安插了太多亲信。
最终,三人一致认为,采取「隔离审查」的办法,才是唯一可行的上策。
然而,局势却在加速恶化。
10月2日,消息传来……
「四人帮」的人竟调派一个坦克师开往北京,还准备发动上海和北京的民兵。
形势千钧一发!
10月4日傍晚,叶剑英再次赶到华国锋的住所。
原计划是国庆后准备10天再动手,但叶帅认为不能再等了。
他看着华国锋,眼神锐利如刀。
听完叶帅“先发制人,以快打慢”的建议,华国锋在屋内踱了几步,随即猛地站定,目光如炬,对叶帅重重说道:「好!就这么办!一切按计划提前!」
08
1976年10月6日晚,中南海怀仁堂。
空气仿佛凝固了。
以研究《毛选》第五卷和修建纪念堂为名,一场「鸿门宴」已经备好。
晚8时许,王洪文第一个到达。
他刚一进门,几名早已埋伏好的卫士立刻上前,将他左右架住。
王洪文大惊失色,一边挣扎一边喊道:「我是来开会的!你们干什么!」
华国锋从屏风后走出,对着他威严地宣布:「你不要再猖狂了,我们对你隔离审查!」
王洪文瞬间瘫软下来。
紧接着,张春桥到了。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,脸色阴沉,一言不发,任由卫士将他带走。
姚文元则在走廊上被拦下,听到决定后,他只木然地说了声「走吧」,便束手就擒。
与此同时,另一队人马赶到江青的住处。
当对她宣布隔离审查的决定时,江青先是一愣,随即要求再念一遍,然后,她写了一封信交给华国锋,便被带离了那个她作威作福多年的地方。
整个行动,不到一个小时,干净、利落,没有放一枪一弹。
那盘踞在中国上空多年的阴霾,就这样被雷霆一击,彻底粉碎。
09
当晚10时,玉泉山9号楼,叶剑英的住处灯火通明。
一场决定中国未来的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,正在连夜召开。
华国锋和叶剑英通报了抓捕「四人帮」的整个过程,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。
接下来,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:谁来担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?
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德高望重的叶剑英。
叶帅站起身,环顾四周,沉稳地说道:「我提议,由华国锋同志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、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。」
会场一片安静。
华国锋立刻站起来,真诚地推辞:「叶帅德高望重,对党和军队贡献很大,应该由叶帅来担任。」
叶帅摆了摆手,看着比自己年轻24岁的华国锋,语重心长地说:「你是最合适的人选。」
最终,会议一致通过,华国锋正式成为继伟人之后的最高领导人。
在历史的转折关头,他们没有争权夺利,而是以国家的未来为重,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无私的品格。
10
多年后,叶帅回忆起那一夜,依然感慨万千。
「我当时确实年龄太大了,已经79岁了,不适合再担任最高领导职务。」
「华国锋同志年富力强,有丰富的工作经验,由他来担起这个重任是合适的。」
叶帅特别强调了华国锋的品格。
「在那次政治局会议上,他首先提议让我来当党的主席,这说明他心里想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,而不是个人的权位。这种先人后己的品格,确实让人敬佩。」
对于华国锋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,叶帅给出了八个字的评价。
「含而不露,智勇双全。」
他解释道,「含而不露」,是说华国锋在复杂的斗争中,能不动声色,这需要极高的政治修养。「智勇双全」,是说他既有政治智慧,又有行动勇气,关键时刻敢于拍板。
11
秋日的阳光渐渐西斜,叶帅的回忆也告一段落。
他最后说:「我们应该给历史一个公正的评价。粉碎『四人帮』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,但华国锋同志在其中的作用,是不可替代的。」
「没有华国锋的首倡和决策,没有他的勇气和担当,这个历史性的行动很可能不会发生,或者不会这么顺利。」
这位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老帅,用他朴实而有力的话语,为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,做出了最权威的注脚。
历史选择了华国锋,华国锋也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。
配资之家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