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感染疾病科 主治医师 王 青
审稿: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感染疾病科 副主任医师 高金柱
炎炎夏日,一杯冰啤酒下肚,配上烧烤海鲜小龙虾,听起来美滋滋,可同时也要警惕肠道疾病的高发!
近日,因腹泻腹痛就诊于肠道门诊的患者明显多了起来。
随着小暑节气的到来,大暑的脚步也日益临近,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时节已然开启。
中医认为盛夏时节,人体阳气外浮,脾胃运化功能易受湿邪困阻,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腹泻等消化道疾患。
因此,有必要一起聊一聊肠道疾病的相关知识,帮助大家安然度夏。
一、 为何夏季肠道如此脆弱?
展开剩余84%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,夏季腹泻就诊率较其他季节高出30%。
腹泻是肠道传染病最典型的症状。
高温季节肠道疾病高发并非偶然,“高温下食物易变质、生冷饮食刺激、胃肠免疫力下降、虫媒增多”等因素威胁着夏季肠道健康。
病原体活跃易繁殖:
夏季高温高湿,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病原体生长繁殖速度加快。
研究表明,沙门菌、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在32℃以上环境繁殖速度较常温提高2~3倍。
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在食物和水中大量滋生,一旦进入人体,就可能引发肠道感染。
食物易变质:
高温环境下,食物保存不当极易变质。
夏季人们常食用的肉类、海鲜、乳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水分的食物,很容易成为细菌的 “培养基”。
若储存时间过长或温度不当,就会滋生大量细菌、真菌及产生毒素,食用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或肠道感染。
饮食习惯改变:
夏季人们偏爱生冷食物、凉拌菜和冰镇饮品。
这些食物在制作和保存过程中,若不注意卫生,容易被病原体污染。
生冷食物还会刺激胃肠道,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,降低肠道的防御能力。
胃肠免疫防线减弱:
高温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出汗增多,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,影响胃肠道消化功能。
若空调冷气直吹腹部可导致肠道血管收缩、蠕动加快,易诱发痉挛性腹痛和腹泻。
当室内外温差>5℃时,人体自主神经调节负担加重,消化酶分泌减少,肠道屏障功能下降,更易感染病原体。
苍蝇等病媒昆虫增多:
苍蝇、蟑螂等昆虫在夏季大量繁殖,它们携带大量病原体,在食物、水源和餐具间四处传播,增加了肠道疾病感染的风险。
二、 针对主要诱因,做好科学防范
饮食安全要保障:
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,避免购买过期食品。
食物储存要注意密封、冷藏,避免长时间存放。不要饮用生水、不要食用未洗净果蔬、不要食用隔夜凉菜。
烹饪食物要充分加热,尤其是肉类、水产品等,需警惕李斯特菌引发的“冰箱病”,这种病菌对孕产妇、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危害极大。
生冷刺激需减少:
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,如冰淇淋、冰镇饮料等,尤其在空腹或剧烈运动后。
食用凉拌菜要注意食材的新鲜和卫生,最好自己制作,控制好食用量。
食用生冷食物后,若出现胃部不适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要及时调整饮食,必要时可喝些紫苏姜茶等辛温化湿之品。
生活习惯要注意:
选择正规、卫生的餐厅就餐,避免食用路边摊等卫生条件差的食物。
家庭烹饪时,要注意生熟分开,防止交叉污染。
饭前便后要认真洗手。
空调温度设26℃以上,腹部加盖薄毯,遵循“子午觉”作息,亥时前就寝,适当活动,避免久坐。
三、 常见肠道疾病表现及处理方法
在夏季,肠道疾病多见急性胃肠炎、细菌性痢疾、霍乱、感染性腹泻等。
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:腹泻是最常见症状,细菌感染(如沙门菌、痢疾杆菌)常伴黏液脓血便;病毒感染(如诺如病毒)多为水样便。
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,便后可能缓解。恶心、呕吐常见于食物中毒或病毒性肠炎,儿童更易出现脱水。
全身性症状亦可见到,如发热、乏力、头痛等,严重时可能因脱水导致皮肤干燥、尿量减少甚至休克。
情况发生后应注意休息,多喝水或口服补液盐,以防止脱水,进食米汤、稀粥等流质,避免油腻、乳制品等,症状较轻者可自行缓解,若症状严重,如频繁呕吐、腹泻不止、高热等,应及时就医,明确诊断,接受正规治疗。
四、 中医对肠道疾病的认知及应对措施
中医认为肠道疾病多因外感暑湿之邪、内伤饮食不节所致。
暑湿之邪侵袭人体,可困阻脾胃,形成 “湿困脾阳”状态,导致运化失司,出现腹泻、腹痛等症状。
饮食不节则会损伤脾胃,使脾胃功能失调,湿热内生,引发肠道疾病。
具体中医药治疗,需采取分型论治策略:例如寒湿泄泻常见粪便清稀如水、脘腹冷痛,可用散寒除湿之品;
湿热泄泻常见粪便黄褐臭浊、肛门灼热,可用清热祛湿之品;
伤食泄泻则多见便稀臭秽夹未消化食物,宜用消食化积之品。
外治疗法方面,艾灸展现出独特优势,保健灸法取足三里、中脘等穴位,能强健脾胃功能。
饮食调理上,宜清淡,避免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,可多食用小米粥、山药粥等易消化的食物,以减轻胃肠道负担,促进脾胃功能恢复。
来源:保健与生活杂志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之家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