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那场预可研评审会,看着是国铁、四川、西安局热热闹闹聚一块,像跨出了跨省协调的大一步。可仔细一瞧,陕西省级部门压根没到场,这就好比一场重要的聚会,关键客人没露面,里头肯定藏着不少门道。巴中市自己掏出150万搞研究,那叫一个积极,可陕西汉中却只是被动跟着,这不就是地方博弈的一个小缩影嘛,钱有时候可不只是钱,还能撬动不少东西呢。
陕西为啥在这事儿上这么沉默?人家有自己的打算啊。关中平原优先发展,94亿的省内投资,肯定得先紧着自家更重要的地儿来。而且在汉巴高铁的功能定位上,陕西想着搞货运通道,四川却盼着是客运专线,这分歧可算是历史遗留问题了,就像俩朋友合伙做事,目标不一样,合作起来自然磕磕绊绊。再说这249亿的总投资,拆开来看看,四川110公里要掏155亿,陕西54公里出94亿,这性价比谁高谁低一目了然。四川之前修巴南高铁是全资模式,可这次真有点到财政天花板了,这资金分配简直就是一场零和游戏,谁都想少出点力,多获点益。
别以为预可研通过了就万事大吉,这才只是个起点。参考巴南高铁,前期准备就花了4年,一般来说,高铁从规划到开工,平均得3 - 5年呢,这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刚跑了个起步。米仓山那一片的隧道群,喀斯特地貌让施工成本蹭蹭往上涨,每公里造价能涨30%,这可不是小数目。还有自然保护区的环评,在生态红线内搞建设,那得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好好找平衡,可不是件容易事儿。
那怎么破解这些僵局呢?参考“沪苏通模式”,搞个跨省合资公司来统筹建设运营或许是个好办法。在收益分成上,定个量化模型,比如陕西占货运收益的60%,四川占客流收益的70%,这样各自的利益都能兼顾到。从国家战略层面看,汉巴高铁能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“毛细血管”,释放宝成铁路3000万吨的运力,而且它辐射着5.2万平方公里、1500万人口的革命老区,政治意义也很重大,国家战略的杠杆效应得好好利用起来。
看看2024年通车的巴南高铁段,巴中到成都3小时,确实带来了不少便利,可164公里的缺口让路网协同没发挥出最大效果,这就是“断头路”的代价。得理性看待这事,预可研通过可不等于马上开工,别老想着2026年就能开工,革命老区的人民既是受益者,也得当好监督者,时刻关注着项目的进展。
汉巴高铁的建设之路,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博弈。三省在价值排序上的冲突,资金分配的难题,建设周期的漫长,地质生态的限制,每一样都不是好解决的。但办法总比困难多,通过创新协调机制,借助国家战略支持,相信这条高铁最终能从纸上蓝图变成现实钢轨。你对汉巴高铁的建设有啥看法?觉得三省该怎么更好地合作呢?
配资之家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