潍坊7月25日电(通讯员 王桂君)一株健壮幼苗的培育,藏着现代农业的“最初密码”。为深入了解育苗产业的科技赋能路径,2025年7月25日,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一路前行实践团走进中国·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,实地探访从种子到幼苗的全流程培育技术,感受科技如何为农业生产“筑基赋能”。
机播人工互补,播种环节效率革命
在基地的自动化播种车间,流水线的机械臂精准抓取育苗盘,依次完成装土、播种、覆盖、洒水等工序,节奏明快。“你看这个吸种装置,能把种子从料盒里精准吸到穴盘里,但偶尔会出现一穴两粒的情况,这时候就需要人工补位。”工作人员指着正在挑拣种子的工人解释,为避免后期幼苗争夺养分,每穴必须保证只留一粒种子,机器高效播种与人工精细补漏形成了完美配合。
实践团成员对比了机器与人工播种的差异:机器通过传送带自动完成基质土填充、种子投放、珍珠岩覆盖,全程仅需5名工人辅助监管;而人工播种则需先将土倒在地面,手动刮入穴盘、按穴点播,不仅效率低(仅为机器的1/20),还容易出现深浅不一的问题。“从播种到出苗最快10天,最多一个月,咱们自主研发的辣椒种子发芽率能达到95%以上,抗病性比普通种子强三成。”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实践团成员对育种科技有了直观认识。
展开剩余73%图1 为实践团观察自动化播种流水线的种子投放环节,工人正在挑拣多余种子。郑安慧 摄
大棚精细管护,幼苗生长有“定制方案”
步入育苗大棚,一股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左侧的辣椒苗已长至10厘米高,叶片舒展;右侧的贝贝南瓜苗刚破土,嫩黄的芽尖顶着种壳。棚顶悬挂的温度计红线稳稳指向30℃,“这是幼苗的‘舒适区’,超过32℃就会启动内外遮阳网,北边的水帘也会自动流水降温。”工作人员指着墙面上的控制面板说,虽然大棚建设较早,未配备手机远程控制功能,但通过旋钮操作风口、遮阳网,仍能精准调控环境。
棚内的育苗架暗藏巧思——摇动把手,原本并拢的架子会从中间分开,露出可供人穿行的通道。“这样摆盘时不用绕到架子两端,左右两边都能轻松放置。”实践团成员注意到,育苗盘里的基质土呈黑褐色,珍珠岩因长期浇水泛着青绿色。“这是特制的育苗土,混合了草炭、蛭石和有机肥,保水保肥能力是普通园土的5倍。”每天清晨,工人会推着水车逐盘浇水,黄色粘虫板则像“哨兵”般立在苗间,粘住蚜虫、白粉虱等害虫,减少农药使用。
图2为试验基地播种的种盘。 郑安慧 摄
分级培育促优产,技术迭代谋长远
“等苗长到4片真叶,就要开始挑苗分级了。”工作人员拿起一盘辣椒苗解释,同一批次的苗会按高度分成1、2、3级,一穴双苗的要拔掉弱株,确保每株苗都有充足的生长空间。分级后的幼苗会分开摆放,大苗优先发货,小苗则留在棚内继续养护,“南方客户更喜欢整齐划一的壮苗,这样定植后长势均匀,采收期也集中。”
实践团了解到,基地培育的幼苗主要销往广东、云南等地,年销量超千万株。“虽然咱们现在还是人工挑苗、手动浇水,但新建的育苗厂已经用上了物联网系统。”工作人员透露,新厂区的大棚配备了土壤墒情传感器、智能喷淋装置,手机APP上能实时查看温湿度、光照数据,还能远程控制浇水,“未来育苗会更智能,咱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株苗都带着‘生长档案’出厂。”
图3 为实践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在育苗大棚前交流。 郑安慧 摄
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,育苗不仅是“把种子埋进土里”,更是一门融合育种、机械、环境调控的系统科学。“从一粒种子到一株壮苗,每一步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。”实践团成员表示,现代农业的魅力正在于这种“精耕细作”的升级,而育苗产业的发展,正是乡村振兴“从源头抓起”的生动写照。图4 为基地领导与实践团成员合影
图4为 实践团与负责人的合照。郑安慧 摄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之家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