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昨天写了一篇韩先楚将军在四野时期,担任12兵团副司令员的文章,随后有读者留言问我:抗美援朝后期,韩先楚当上了19兵团司令员,但却是跟杨得志互换位置,杨得志改任志愿军副司令,本来韩先楚是志愿军的副司令员。那这样一调整,他俩谁是升职、谁是降职呢?这个问题很有意思,今天讨论一下。
图片
杨得志和韩先楚,都是55年评出的开国上将,在军民之中名气很大。不过论早期资历,杨得志要略高于韩先楚,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也更高,杨得志是老牌的兵团司令,47年甚至当过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。所以建国后干部定级,杨得志是无可争议的正兵团级上将,韩先楚则是副兵团级上将,他俩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。
具体到抗美援朝时期,二人互换岗位是在1952年7月,此时已经不属于运动战阶段了,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相持战、阵地战,坑道打法成为主流。
彭总在52年上半年回到北京,朝鲜战场由第一副司令邓华负责。但仗打了近两年,最终还是要走向停战的,为此双方打打停停,邓华在朝鲜的一项重要工作,是参与停战谈判。所以除了邓华外,军委考虑另选一位稳重全面的将领,坐镇志司帮助把控全局,最终锁定志愿军19兵团司令杨得志。后来邓华和杨得志,也确实先后出任了志愿军司令员。
图片
至于韩先楚与洪学智,是早期的志愿军副司令,但韩先楚的最大特长,是到一线直接指挥作战,而洪学智负责主管部队后勤工作,分身乏术。所以上级把能力、资历兼备的杨得志调到志司机关去,让能冲能打的韩先楚直接去带19兵团,这个安排是很有道理的。
回到开篇的那个问题,互换以后谁的职级更高?乍一看似乎是杨得志略有升迁,毕竟成为了百万大军的副司令员,并且很多时候,要代替邓华主持日常工作;而去了前线的韩先楚,虽然能亲自调遣作战部队了,手上的兵力却仅有约15万人,就是一个兵团的规模。
图片
可从严格的部队层级、干部层级角度看,却不尽然。试想韩先楚本来就是最早的3位志愿军副司令之一,表现完全正常的情况下,会在1952年“降级使用”?逻辑上这是说不通的。
这个问题看似矛盾,其实真正的玄机,在于志愿军的定位。1950年出兵朝鲜时,起初仅有来自四野的13兵团部队,韩先楚作为该兵团副司令,理所当然地成为志司的副司令员之一。所以抗美援朝开打时,整个部队就是一个兵团级别的定位。
后来追加到朝鲜战场的兵团、官兵数量越来越多,甚至志愿军的规模,显著超过了之前国内战场的普通野战军水平,那是后话了。自始至终,并没有任何官方口径,给志愿军的建制等级下定义,很多时候还是按照兵团级别来对待的。这也不难理解:面向国际社会,新中国出兵援朝,毕竟是以官兵“志愿”参战的名义,如果要给部队的性质升级,客观上是有一定忌讳的。
图片
最清晰的例子,就是韩先楚的52年干部定级情况。1952年上半年完成全军定级,韩先楚是副兵团级干部,那时候他还没调到19兵团,作为志愿军副司令,却被定为副兵团级。所以就事实角度而言,杨得志52年改任志愿军副司令员,有一定的升迁成分;但在严格的军队干部级别上,并未有实质性的变化。包括长期执掌志愿军、并最终继任志愿军正式司令员的邓华,也只是定了正兵团级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之家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