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房子还能不能买?”、“以后靠AI吃饭靠谱吗?”最近身边不少朋友茶余饭后都在聊这事。国务院刚发布的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让原本高高在上的房地产,突然有了点被“挤下神坛”的味道。一时间,大家伙儿议论纷纷:难道咱们国家未来最大的产业真要变天了?
小李在楼市里摸爬滚打十几年,这两天心里直犯嘀咕:“以前谁敢说房地产会被取代?可现在AI这么猛,是不是该转行学编程去了?”老王却不以为然:“别瞎想!房子再怎么说也是‘硬通货’,哪能轻易就让位?”
到底是AI真的要上位,还是房地产依旧稳坐钓鱼台?这场看似风平浪静的较量,其实暗流涌动。
数据不会骗人。2025年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大关,养老、医疗、适老化改造等新兴需求爆发式增长。这些领域对智慧服务和数字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,也给人工智能带来了用武之地。而民政部白皮书预测,到2030年,中国AI应用普及率将超过90%,整个智能经济规模或将达到10万亿元级别——这个体量,不输曾经呼风唤雨的楼市。
但光有数据还不够,要看实际操作。举个例子,北京东城区78岁的李伯家里前阵子做了一次浴室防滑改造,本来只是想着装个扶手、铺几块防滑垫。没想到社区引进了一套基于AI感应系统的新设备:老人一旦摔倒或者长时间未活动,系统自动报警,还能同步推送到家属手机上。“比我儿女还贴心!”李伯乐呵呵地夸着。这种智慧养老场景,如今已经成了不少城市试点项目的新标配。
再看看企业那头,“AI+”概念早已不是纸上谈兵。据民政部权威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的“AI+教育”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%,“AI+医疗”业务也涨了21%。甚至他们家的智能硬件产品,在海外市场营收增幅达346%。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,是一群又一群普通人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。
有人担心:科技进步会不会让一些传统行业失业潮加剧?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,新技术虽然替代部分岗位,但同时也创造出更多与健康管理、家庭照护相关的新职业。例如社区里的智慧健康管家、远程诊疗助理等新工种越来越多,为中年转型和银发就业提供了全新赛道。
当然,说到这里,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人工智能这么厉害,那是不是以后盖房子的都得失业啦?其实未必。毕竟衣食住行是基本盘,再高级的数据算法,也得落脚到现实生活。不少地产企业已经主动拥抱变化,比如搞起智慧小区、人脸识别门禁,还有适老化无障碍设计——这些都是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。所以说,与其争论谁能当“大哥”,不如琢磨怎么把蛋糕做大,让每个人都分上一块甜头。
还有一点不能忽视,那就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。《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》明确提出,要推动国产芯片、大模型算法全面升级,实现算力基础设施安全可控。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,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。从华为昇腾芯片打破国外垄断,到科大讯飞实现全栈自主创新,中国企业正用自己的实力证明,我们完全有能力走出属于自己的路。(国家统计局核准)
写到这里,不由得想起一句话:“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,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。”回望过去20年的中国楼市,从热火朝天到逐渐降温;而今轮到了人工智能挑起大梁,无数机会正等待着敢闯敢拼的人去抓住。但愿下一个十年,每个人都能搭乘这趟“科技快车”,过上更美好的日子吧!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如果未来真的由人工智能主导,你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吗?还是觉得“一砖一瓦”的安稳才最靠谱呢?对此你怎么看?
#百家号银发科技#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配资之家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